2006/08/19 | 莫扎特-魔笛[夜后的咏叹]复仇的烈火在我胸口燃烧
类别(古典音乐) | 评论(0) | 阅读(233) | 发表于 09:37

 

莫扎特一生创作了19部歌剧、49部交响曲、29部室内重奏曲、20部弥撒曲,以及为数众多的奏鸣曲和协奏曲,此外,加上林林总总的作品,构成了他总数多达630部(首)的一座瑰丽辉煌的音乐艺术宝库。而这一切都是他在不到35岁这一短暂的生命历程,特别是最后10年中完成的。为此,我们怎能不从心底里涌流出一股对他的崇敬之情来!美国学者房龙高度赞扬他音乐成就的同时,不胜感慨地写道:“那足以耗尽六个平常人生命的劳累摧垮了他的身体,那时,如果说他能有相当于800美元的年薪,就可以使他多活25年,给我们创作更多有价值的作品。”  在莫扎特的19部歌剧中,评价最高、上演最多的当推《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了。

  《魔笛》的创作是1780年前后由莫扎特的朋友席卡内德所建议的。当1789年席卡内德去维也纳演出并收购了市郊的维登剧院后,由席卡内德取材于诗人维兰德的童话、而用德语编写成台本《魔笛》一剧的谱曲工作使之在1791年被推上日程。席卡内德在维登剧院附近找了一间房子,让莫扎特安心为他的台本插上音乐的翅膀。(后来,这间房子被移到萨尔茨堡,世称“魔笛之家”)。莫扎特在当年的7月便已谱成了该剧的绝大部分。

  莫扎特对席卡内德所编《魔笛》之所以感到兴趣,一是由于这是一部莫扎特希望的用本国语言———德语演唱并具有德奥民间歌唱剧(一种民谣风格的歌剧,剧中不用宣叙调而用道白)特点的童话、神话歌剧;二是莫扎特感到在这部表面看来只是童话剧或通俗喜剧的章词深处,有着极为崇高和严肃的思想———特别是蕴涵并提供了可以表达莫扎特本人信奉并在1784年加入其中的“共济会”(18世纪欧洲的一种带乌托邦性质的宗教团体)的博爱思想和道德说教的缘故,后者在歌剧的第二幕中表现得非常明显。那男女主人公经受考验的种种场景,同“共济会”有着密切的关联,音乐性格亦因此而时时透现出赞歌般庄严、肃穆的特点。

  《魔笛》的音乐语言极为丰富多彩、生动感人。全剧完全被放在维也纳当时通俗戏剧的环境和氛围中来考虑和安排。莫扎特把18世纪德、奥、意、法、捷等国几个世代所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各种音乐、戏剧表现手段和方法、途径,通盘融会贯通地调动和运用了起来。其中,既有意大利声乐的丰硕成果,又有德奥歌唱剧的民间幽默和民俗特征;既有内涵深广、结构严谨的独唱咏叹调,又有富于新意的诙谐重唱;既有同德奥等国民间音调相联系的民谣风唱段,又有众赞歌式内涵深刻的庄严合唱……这一切在这部歌剧的谱里行间处处都可以找到例证。

剧情介绍

  《魔笛》是一部深具哲理意味的德国民族叙事歌剧,上演于1791年,作者于同年逝世。在这部歌剧中,莫扎特运用通俗易懂和引人入胜的神话剧的形式,体现了他的“乌托邦”的理想,即智慧终将战胜愚昧,光明终将战胜黑暗,善良终将战胜邪恶。这部歌剧的剧情十分离奇和稚气,情节的发展也有不合逻辑之处,但歌剧上演后却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这无疑体现了当时的欧洲民众在法国大革命影响下,对“自由、平等、博爱”的向往。故事的中心情节叙述了古埃及一个叫做埃米诺的王子,同他所爱慕的少女帕米娜的爱情经历,他们两人在捕鸟人帕帕杰诺和智慧与光明王国的祭司萨拉斯特罗的帮助之下,在紧急关头依靠魔笛的魔力,经受了种种严峻的考验,最后终成眷属;而代表邪恶势力的夜女王和摩尔人则仓惶地被赶走了。

 

夜后誓言要复仇的那一段咏叹调,由于几处最高音达到了High f3,让许多花腔女高音都对此望而却步。所以听起来真是非常过瘾的。

0

评论Comments